企业精神案例分析

案例一:“铁匠铺”杭州万向节发迹之谜

 

案例一:“铁匠铺”杭州万向节发迹之谜

铁匠铺”发迹之谜——企业精神是内部公共关系的红线

案例背景折叠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钱塘江畔,如今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乡镇企业和一位泥腿子农民企业家,那就是杭州万向节总厂和厂长鲁冠球。20年前,工厂还是一个只有7名职工的乡村“铁匠铺”。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汽车万向节生产基地,在全国1800万家乡镇企业同行中,首家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殊荣。厂长鲁冠球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与“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厂长鲁冠球在总结企业管理与治厂经验时认为,培养和倡导优秀的企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经营管理和内部公共关系工作中,提出了十六个字的企业精神,即“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

想主人事

    杭州万向节总厂确立企业精神的第一条就是“想主人事”。根据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亦工亦农的特点,工厂通过“两袋投入”(即物质手段的口袋投入与精神激励的脑袋投入)来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围绕“脑袋投入”,该厂的基本思路是把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工厂每进行一项活动,下达一项生产任务,都要让职工明确 “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样做了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为国作贡献的事就在你岗位上。”这是工厂围绕着“想主人事”展开的一项职工竞赛活动。1988年7月份,国内外用户纷纷向厂方要货,产品供不应求,生产频频告急。这时,厂部办公室起草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告诉每位职工,现在工厂欠产已达17万套万向节,能否按时供货,关系到国家信誉和企业形象,尽量满足用户需要,为国家多创汇多贡献,是每一位职工当家作主的光荣职责。一下子,工厂面临的喜与忧,成为职工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尽管当时气温高达38以上,大家仍然坚持上班顶岗,结果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及时满足了各界用户的需要。现在,企业的7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续5年居全国同行业的首位,尤其是职工的劳动生产率10年来提高了12倍,职工每增加1元收入,就要为国家和企业多创造4元收入。

干主人活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杭州万向节厂把眼光瞄向了国际市场。工厂提出:如果我们把产品打入汽车王国的美国,就如同有人把丝绸打入我们享有‘丝绸之府’称号的浙江。一个企业如果只能赚本国人的钱那不算好汉,只有把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去赚外国人的钱才是真本事。”

1986年,应美国客商的邀请,鲁冠球作为中国第一位访美的农民企业家与其签订了每年向美方出口20万套万向节的长期供货意向书,1990年厂方向美国市场投放的万向节增加到200万套。

尽主人责

    尽主人责,是杭州万向节厂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时不少—农民职工存在“被雇佣心理”,容易产生“八小时内为你干,八小时外自己干”。为了使职工群众焕发主人翁精神,企业领导班子处处关心职工、爱护职工、理解职工、尊重职工。平时他们通过厂报、广播和黑板报、宣传栏,定期地把企业的大政方针、重要决策以及面临的困难告诉每一位职工,使上下一心想企业所难,解企业所急。与此同时,厂部还专门设立了“厂长意见箱”,让职工提建议。对于来自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及时给予采纳和奖励。为了更好地做到“尽主人责”,工厂还开展了“信得过”活动。这项活动是把产品质量由过去检验员把关,变为以工人自检为主。如今,全厂已产生了100名“信得过职工”,14个“信得过小组”。

享主人乐

    杭州万向节厂一班人认为,对职工不能只讲奉献,还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此,工厂专门组织了对职工实际困难的摸底调查,厂方先后解决了400多名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他们还专门组织妇女干部做“红娘”,给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工厂有些科技人员、供销人员每年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出差,子女教育、家务劳动都落到妻子肩上,时间一久,他们的妻子难免要有怨言。为了鼓励家属支持丈夫做好工作,厂工会组织了40多位婆婆、妈妈搞了一次“海陆空”旅游。让她们乘飞机上南京,坐火车游无锡,乘轮船回杭州,这些家属表示今后一定要当好“内当家”,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十六字企业精神

    杭州万向节厂在创业过程中,“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的十六字企业精神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激发起全厂职工自觉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持久的劳动热情。可以说,这十六字的企业精神,就是杭州万向节厂闻名海内外的立身之本。    

 

 

企业精神

暂无相关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