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无缝衔接“锁”住效益
2013年,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低迷、原燃料价格高企、区域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下,攀钢钒将如何突出重围,扭亏增效,实现持平不亏?
“攀钢钒去年能实现降成本7.2亿元,轨梁、热轧产品成材率创历史新高,供产运销的紧密衔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公司、国贸公司及集团运输管理中心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各环节要环环紧扣,相互协作,齐心协力,进一步做好供产运销无缝衔接,挖潜增效。”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谋求优质高产
“3炉钢必须在近一两天内完成,要严密监测保护渣是否具备条件,铸机工况是否满足要求……”1月18日,攀钢钒制造部轧钢室主任祝乐阳仔细与炼钢厂协调效益品种的生产情况。
今年,原燃料采购困难,且质量波动,对做大效益品种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炼钢浇钢为核心的效益品种合同兑现上。为此,该公司将继续加大供产运销的无缝衔接力度,按照“按月统筹、按周调整、按日落实”的组织原则,确保计划的全局性、预见性和连贯性,提高前后工序计划执行准确率,以适应低库位运行模式下的生产组织;优化、完善炼钢短尺协议坯切割及热轧轧制的生产组织模式,进一步降低协议坯产生量;优化炼钢浇钢断面结构,提高热轧工序轧钢侧压量比例,提高板材系统成材率。同时,以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做大重轨、工字钢、冷轧结构钢等效益产品,提高盈利能力。
让各工序“吃饱喝足”
“今年要加强与供应公司的联系和沟通,尽量减少计划回退量,提高到货备件的准确性。”1月19日,在攀钢钒供应工作专题会上,该公司认真总结去年的供应工作,并与相关单位开展交流,采取超常规措施,保证各工序“吃饱喝足”。
进入今年以来,面对供应链上数据欠缺、单位与单位接口存在管理断层、信息滞后等不利因素,该公司积极加强沟通,为确保计划准确率、降低库存创造条件;通过上网查询和市场调研等方式,深入开展价格监控工作,研究开发价格跟踪功能模块,同时完善后评估机制;开展辅助材料性价比评价,选择质优价廉的辅助材料;强化驻外人员的功能和质量延伸服务,保证进货质量稳定;扩大零库存和功能承包范围,做好轧辊零库存招标、需求提报和交货期衔接工作。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备件价格管控工作,努力降低备件采购成本;以急件和检修备件为重点,加强与供应公司的沟通、协调,保证生产和检修项目的顺利进行。
力保运输顺畅
针对1月份百米重轨合同较多,每天需平板车80至100辆的实际,该公司制造部钢轧室相关人员经常与集团公司运输管理中心联系,力保产品外发顺畅。
开年以来,面对成昆线及渡口支线运力严重不足,原料卸车系统及原燃料料场储存能力不足造成部分重车积压的实际,该公司积极加强运输部车辆捣调作业管控,抓好装卸作业,提高生产效率;成立原燃料物流小组、厂区内部物流小组、产品外发物流小组,根据生产备煤情况,及时调整备煤资源流向,优化储煤场地使用,做好合同提报、生产控制、装载发运等协同工作,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该公司定期召开针对局车停时的运输专题会议,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局车车辆周转,进一步降低局车停时;加强与集团公司运输管理中心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积极组织空敞车进攀,及时发运效益品种,降低库存;抓好铁路运输计划管理工作,确保外发产品铁路运输计划报批及时;制定特殊产品运输装载方案,解决部分产品发运难题。
与用户实现“双赢”
近段时间以来,攀钢钒制造部用户服务室的职工特别忙:他们忙于对市场形势、用户产品需求等进行分析,忙着制定重轨、乙字钢、花纹板、冷轧结构钢、热镀铝锌产品等效益品种的推广计划。
面对严峻形势,该公司积极推行技术营销,树立先期介入理念,为用户“量身定做”开发新产品,与客户建立起有效的对接;加强市场调研,构建与市场及战略、重点顾客的无间隙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对重点合同产品生产过程的跟踪力度,及时协调解决技术难题,提高重点合同兑现率;加强与生产厂矿的密切联系,掌握各工序的生产、设备状况,及时向国贸公司反馈信息,为国贸公司签订更多的合同提供依据。
该公司还优化工艺参数,积极解决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配合国贸公司抓好品种推广工作,向上延伸到生产、科研单位,向下延伸到分公司、服务中心,组建“产、销、研”一体化市场营销小组,做好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工作;密切跟踪区域内竞争对手产线规格、材质投放量,细分市场,利用阶段性资源投放密集程度的变化来实现增值,与用户实现“双赢”。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