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交流 > 文体

文化索骥 I 徽商老字号:“江南药王”胡庆余堂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在140余年间一直盛名不衰。在中国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药号,但被大家公认的只有“两家”——北京的同仁堂和杭州的胡庆余堂。





image.png

胡庆余堂系胡雪岩于1874年创办,自创建以来,胡庆余堂已经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虽然中间经历了种种波折,但它仍然能够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口皆碑的品质展示了它不老的容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杭州,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坊间有一种说法流传至今:一次胡雪岩的家人生病,到药店去抓药,不料有几味药已霉变。胡雪岩再派人去调换,哪知药店老板一点面子都不给:“要换没有,要么请你家老板自己开一家药店吧!”胡雪岩简直气炸:“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安敢拿人的性命当儿戏!以为我胡雪岩真的开不起药店吗!”于是就真的在杭城大井巷开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号。


胡庆余堂的开创与胡雪岩深受杭州悠久的中医文化熏陶,身处乱世而兴济世救人之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值咸丰末年,杭州城内外,传染病导致死尸枕藉,胡雪岩顿生恻隐之心,决心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施舍药品,并邀请名医、药工研制大量胡氏秘制的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夺命丹等治疫中药,并在每味药品的仿单上印有功效、服法、何人、何地赠送等字样,以便日后人们再来索取。


胡庆余堂的名字取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为秦桧曾有余庆堂,所以胡雪岩将“余庆”颠倒一下变成“庆余”。


胡庆余堂以童叟无欺的企业文化,货真价实的制药理念,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而国内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之称。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在清光绪四年(1878)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戒欺的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不能有丝毫掺假,“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40余年的立业之本。


胡庆余堂的“戒欺”理念,还涵盖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在古朴的营业大厅上方,悬挂着一块“真不二价”的金字大匾,这块金字大匾背后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精通医药,以采药卖药为生。市场上别的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买主讨价喋喋不休。而韩康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他不许讨价还价,他说我的药就值这个价,叫“真不二价”。胡雪岩引用“真不二价”,就是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

image.png

“戒欺”、“真不二价”,这些诚信经营的理念被奉为了胡庆余堂成功的秘诀。胡庆余堂的药材采购从不经由药商转手,而是自行到各产地去收购。如去山东、河北置驴皮;到河南购山药、生地、牛膝;到贵州、四川收麝香、川贝、天麻等。既省去药商的中间剥削,又确保了药材质量的可靠,因此才能长久维持胡庆余堂的盛誉不坠。

图文摘自《中国企业文化》杂志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