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创新文化

“工匠”吴丹:24年围绕电铲“转”

来自:易小雄     时间:2016-06-13


    

4月28日中午时分,四川省攀枝花市气温达到34摄氏度,偌大的攀钢矿业公司朱矿狮子山采场里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朱矿采矿车间电铲大班班长吴丹与工友彭凯、蒋召贵一道更换着一根39厘米粗、长58米的钢绳……烈日下,他们已汗流浃背。  

换完钢绳后,吴丹顾不得休息,又开始对电铲重要部位做巡检、掌握各机台设备维护和生产情况、亲自上机开启电铲装车……工友们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可看到吴丹在采场忙忙碌碌的身影。笔者从吴丹忙碌的身影中,不难看出吴丹内心是踏实的,工作是执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电铲”。这也印证了“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的工匠精神。

  将电工作视为修行,用信仰累积生命的厚重

1972年出生的吴丹是名标准的“攀二代”, 1992年顶替父亲班从四川老家来到攀枝花,来到矿山。每当走进朱矿采场,望着梯田式的采场台阶那一台台转动的电铲和忙碌的工人,吴丹脑海里就都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儿子,当年狮子山大爆破,我们天天打洞子、扛炸药包,这座矿山,是我们这帮老家伙肩挑背扛出来的,你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啊!

                 



父亲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扎根矿山的攀登之旅。他知道: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更伟大。他更知工作就是一种修行,用信仰累积生命的厚重,将自己毕生岁月奉献给攀钢矿山采掘业。

状元源于勤奋。到矿山工作后,有人曾对他说,开电铲,不就是摇两个把子,简单得很。就连两三岁的小孩都可以,没什么前途?

这句话让吴丹很不是滋味!这个拥有上万个零部件,重达190吨的庞然大物,怎么能用‘简单’二字来代替?我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让大家看看,开电铲是不是“很简单”。

操作电铲是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为了这句话,为了当好一名好工匠,吴丹心中暗自思忖: 自己一定要发奋图强,经过10多年的勤学苦练,他在电铲操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自1999年以来,他连续3届夺得朱矿电铲司机技术能手第一名、连续3届获攀钢集团技术能手称号、连续3届被评为“攀钢技能拔尖人才”。

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风吹雨打,荆棘遍布。2011年,吴丹却遭遇到迎头一棒。在鞍钢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竞技场上,连前十名都没能进入。这件事给吴丹上了生动的一课,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决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必须让自己的技术更上一层楼。吴丹坚定的说。

  “既然决定要去做好这件事,就要像马一样脚踏实地的去做。”从东鞍山铁矿回到攀枝花,吴丹将一切归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钻研操作技能。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四处打听电铲资料,从朱矿图书室到车间技术员,从老师傅到新分大学生,从朱矿到兰尖、石灰石矿,只要一听说谁有资料,他就软磨硬缠,想尽千方百计把资料搞到手。与此同时,为了提升理论水平,他一边参加成人自考,一边借阅大量技术书籍,先后记下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

日日行,不怕十里路;时时做,不怕事不成。吴丹每天来到十里采场,一有机会吴丹就启动电铲,从最基本的稳、准、快、满、平练起,重温定点倒货、空斗扫道、曲线装车、操作要领,对依次排斗、掏槽、交叉、选点、阶梯挖掘等操作技能逐个掌握。遇到处理根底大块、升降段和松软路段作业,就主动向技术好、业务精的老师傅请教,师傅不点头,徒弟不收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在2012年鞍钢技能大赛上,吴丹终于一举夺冠,成为名副其实的鞍钢技术状元,吴丹也从当初的“小树苗”逐渐成长为一名矿山采掘行业的佼佼者。

追求电铲操作标准化,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不断雕琢自己的方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操作工艺,让职工在享受电铲操作工艺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吴丹如此说。

2007年7月,吴丹开始担任有118人的电铲大班长兼电铲党支部书记。他发现班组转岗职工较多,16台电铲司机有一半操作不规范,经常引发设备事故。为了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吴丹自费买回数码相机,天天深入现场,及时掌握每一台电铲的设备性能和隐患,对不规范操作方式拍照存档,一有空就拿出来揣摩。经过几年的探索,吴丹运用“去繁就简”和“循环原理”成功总结出“五快七不准”电铲操作法,使采装效率提高17%,累计效益1029万元,于2015年12月被攀钢集团公司命名为《吴丹WK-4B电铲快速装车操作法》。

探索与创新,吴丹总结出《WK-4B电铲先进操作法》,使汽车铲装效率提高17.1%、机车铲装效率提高23%、累计创效1029万元。

截至今年4月,吴丹先后处理技术难题17项,技术革新4项,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78条,累计创效496万元。

用“小改小革”创新,为生产解决了一道道难题。

吴丹因为生活充实而快乐,因为工作有目标而快乐,因为追求梦想而快乐。

24年如一日,吴丹在工作中不仅是自我满足,而且更是对心志的磨练。每当电铲出现问题时,他就会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去解决问题,以“小改小革”的技术为朱矿解决了一道道生产中的难题。

工作中,吴丹还发现更换WK-4B电铲卷扬大绳是个脏活、累活,换一根大绳至少需要7个人连续干3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既费时费力还不安全。于是,吴丹又打起主意:“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作业方式。”一开始,他想在电铲上增加一台微型电动卷扬机,借助电力拖动来更换大绳。但仔细一算,一台5.5千瓦的电动卷扬机价值8000元,16台WK-4B电铲则需投入12.8万元,这显然不划算。何不利用提升卷筒自身的旋转拉力来代替电动卷扬机呢?说干就干,他和同事们迅速找来50米钢丝绳,利用安全带绞扣,很快制成一副简易大绳更换工具,效果堪称完美:只需3人配合1个半小时就能轻松搞定,全年减少生产影响时间66小时,多输矿岩4.62万吨,比照创效129.36万元。

2015年3月,吴丹发现WK-4B电铲提升卷筒瓦盖螺栓容易出现疲劳断裂,在操作惯性和提升作用力下,提升卷筒大齿容易连续打齿报废,直接损失4.8万元/次。经过反复试验,吴丹巧妙地借助加装行程限位开关的方式,研制出“防卷筒打齿抱死装置”。该装置已有效避免了5套提升卷筒打齿,节约成本24万元。截至今年4月,吴丹先后处理技术难题17项,技术革新4项,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78条,累计创效496万元。

从吴丹的小改小革的故事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上升一定的高度,向着出神入化的境界迈进            

尾声

靠着对电铲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钻研,吴丹用辛勤和汗水浇铸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2008年,攀钢集团电铲司机技术比武第一名;

——2012年,鞍钢集团电铲司机技术比武第一名;

——2012年,攀钢矿业公司技能拔尖人才;

——2005年、2008年、2010年,攀钢技能拔尖人才。

——2014年在攀钢集团公司获“敬业奉献”金奖;

——2014年获鞍钢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标兵、鞍钢集团公司首届劳动模范;

——2014年获攀枝花市第七次劳动模范;

——2015年获鞍钢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

——2015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

……

这算是功成名就了。他这么捣鼓着,居然弄出这么多名堂来。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台阶。

成绩既是一种激励,相应地它也是一种鞭策。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刻,吴丹站在朱朱家包包采场顶上,深情地眺望脚下这片土地,心底陡然泛起了波澜。他明白,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决定了这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这片矿山土地上就有他的人生坐标,无论过去还是将来,这里都将有他的梦想与追求。

他深深地眷恋着脚下这片土地……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