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制造业

中国南车掌门人郑昌泓:梦想列车,飞驰吧

来自:姜 范     时间:2013-05-31

      作为一个30多年倾情投入造火车的人,今年“五一”,郑昌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郑昌泓带领中国南车创造了高速列车的众多第一,并跻身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三强”。中国南车以独特的创新之路,成为领跑高铁时代的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地铁、客车、货车等产品形成了完整的谱系化产品,其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郑昌泓的记忆中,最激动的时刻是目睹中国南车自主研制的高铁创下世界速度的那一刻。


  那是2010年12月3日,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飞驰前进。郑昌泓和同事一样,屏声静气地盯着前方的显示屏。飞驰的火车越跑越快,457、476、480……,11点28分,屏幕上跳出了一个数字“486.1公里”!中国高铁跑出了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创下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速度的世界纪录!


  作为一个与火车打交道30多年的老铁路人,郑昌泓深深地知道,这一世界纪录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配套企业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智慧和心血;这一世界纪录的前方,又将是等待他和南车攀登的新高度新挑战。和以前一样,追求不会止步,竞争无处不在;和以前不同的是,郑昌泓和他领导的南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短短6年 从起步到领先


  “那时候,我们觉得是在为了一个梦想、一个事业而奋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热情,即使再苦再累也愿意。”


  郑昌泓有两个梦想。这两个梦想都与火车有关。


  第一个梦想是成为一名铁路职工。


  对火车最初的印象,来自幼年时在兰州时的记忆。那条铁路劈山而建,从山上看去,长长的火车就像在一个宽沟里奔跑。那是一条运煤的线路,每次目送火车离开,留给郑昌泓的,都是满身满脸的煤灰。灰头土脸的小郑昌泓却迷恋着火车:“火车真神奇啊,人在火车面前太渺小了。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坐一次火车?”


  坐火车的愿望很快实现了。一家人从兰州回浙江老家过年的路程,就是一场漫长的火车之旅。那条穿过秦岭的铁路,设施很简陋,那样的几十个小时依然让年幼的郑昌泓兴奋。


  成为一名铁路职工的梦想,在郑昌泓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梦想实现的契机发生在1978年。这一年,他考进了兰州铁道学院(今兰州交通大学)。从此,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铁路人,坐火车也成了家常便饭。


  坐火车的感觉不再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路人的审视和思考。“那时候的火车太挤了,速度也慢,能坐着的时候很少。我就想,我们能做点什么,让中国人坐火车的条件改善一些?”


  让火车更快更舒适,是郑昌泓的第二个梦想。


  帮助郑昌泓实现第二个梦想的,是高铁。


  郑昌泓第一次看到“高铁”,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飞驰而过的法国高铁令他震撼,也令他倍感差距。“当时真不敢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线路。” 法国的高速铁路一直牢牢占据高速轮轨的速度桂冠,TGV高速列车最高试验时速当时已经突破500公里。而我国铁路刚刚开始提速,跑得最快的广深铁路最高时速也不过200公里,SS8电力机车最高试验时速才240公里。


  这个“不敢想”的事,却只用了6年时间就变成了现实。短短6年时间,中国高铁就实现了从蹒跚学步到创下世界铁路运营最高速度的飞跃。


  后来居上谈何容易。高铁不仅技术复杂、资金密集,还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高铁既要合理控制成本,又要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运营中保证安全舒适。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出一个成熟的产品,成为摆在郑昌泓和他同事面前的难题。


  中国高铁的赶超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在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郑昌泓看来,首先是国家决策为中国高铁产业发展创造了关键的战略机遇。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在2008年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及“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基地”的总体目标,中国铁路由此进入建设规模和运输水平提升的空前发展时期。有了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南车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


  梦想,在郑昌泓看来,同样是实现赶超必不可少的条件。“那时候,我们觉得是在为了一个梦想、一个事业而奋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热情,即使再苦再累也愿意。”被理想燃烧着,技术人员敢想敢做、敢试敢闯,郑昌泓和他的管理团队敢拍板敢负责,上上下下的潜力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当然,和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相伴随的,是成千上万铁路人的超常付出。很快创新模式找到了,技术路径确定了,飞跃也就随之到来了。郑昌泓知道,追梦从来就是一个不无艰辛、不乏考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诞生创意和催生成功的舞台。因为梦想的存在,职业变得充满激情和乐趣;因为梦想的存在,追求者不易被点滴的成功陶醉,也不易被诸多困难拦住,从而锻造出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坚韧。


  没有创新 梦想就遥不可及


  我国铁路无论在轨道制式、线路条件还是自然环境上,都有独特的国情路情,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现成技术根本行不通,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


  如果要为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寻找一个主因的话,郑昌泓的答案是“自主创新”。


  这不是一个新鲜答案。今天,上至国家战略,下至大大小小的企业发展,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主导战略,其重要性毋庸多言。但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让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并在实践中获得有效呈现,才是对企业创新战略的真正考验。


  谈及南车的创新,CRH380A是一只可供解剖的最好的“麻雀”。郑昌泓对这一过程如数家珍:


  2004年,南车引进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掰开了揉碎了研究之后,对其进行了110余项优化设计,解决了引进技术与中国铁路环境水土不服的问题,掌握了时速200至25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构建了动车组产品研制平台;在完成60列时速200至250公里动车组的基础上,制造出CRH2型时速250公里长编组动车组和世界首创的卧铺动车组;在此基础上,对动车组的牵引性能、车体强度与模态、转向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提升与优化,将动车组的运营时速提升到350公里,成功研制出CRH2型时速300至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速列车的技术自主研发平台已经形成;在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基础上,历经450余项的仿真计算,1050余项地面试验,2800余项的线路试验,成功研制出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标志着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到新水平。


  如此6年三大步,高速动车组列车从技术引进阶段稳步提升到全面创新阶段。2007年以来,南车的动车在每条新线路的试运行,郑昌泓都会参加。“我国铁路无论在轨道制式、线路条件还是自然环境上,都有独特的国情路情,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现成技术根本行不通,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再说,先进和关键的技术也引不来、换不来。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以市场和品牌换技术,引进技术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对于南车的自主创新,郑昌泓始终有着清晰的认识。按照“以我为主、先人一步”的理念,南车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引进消化吸收之路,一条腿走自主创新之路,搭建自己的创新平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南车,已经跻身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三强”。昔日的学生已经和国外的老师们平分秋色,在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地铁、客车、货车等平台形成了完整的谱系化产品,其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创造了世界铁路运营最高试验速度,并在京沪、京广高铁稳定可靠运行至今;大功率电力机车在大秦线黄金运煤通道担任主力车型;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攻克了高原、高寒地区铁路客车运营的世界性技术难关;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滚动试验时速已达605公里、我国首台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适用城际铁路的CRH6型动车组、世界首台超级电容城轨列车、世界轴重最大货车等技术领先的前沿产品研制成功;一批新型地铁车辆研制成功并投入国内外各大城市运营;2012年,海外签单额预计同比增长150%,产品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做不成的,就怕你不敢想。”回首来路,郑昌泓这样总结。从“不敢想”到“就怕不敢想”,只多了两个字,却多出了宝贵的底气和自信。郑昌泓的火车梦,不是异想天开的个人追求,而是同时代中国百姓共同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铁是一个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快奔驰的中国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代铁路人发展梦,也是亿万中国人的超越梦,是中国渴望腾飞的复兴梦。深知并顺应着这个潮流的郑昌泓,也因为这个绚丽的大背景而获得了充沛的动力,这又何尝不是他的幸运?


  (本文章摘自5月23日《经济日报》)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