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电力业

巩固拓展舆论宣传阵地 努力做到互补互动互融

来自: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时间:2017-01-1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被打破,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不断改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样也给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理念。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十二五”以来,面对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大唐集团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分享、发现、使用”的核心理念,不断探索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通过综合运用报纸、网站、电视、杂志和新媒体等媒介手段,全力打造全媒体宣传新阵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大唐集团在役及在建资产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境外的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为使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的决策部署能够尽快传达到基层企业,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便于系统各单位反映情况和交流经验,大唐集团在2003年成立不久就创办了报纸,随后根据宣传和受众的需要,又创办了网站、电视、杂志、新媒体(微信、微博)。五大媒体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政治性、前瞻性、时效性、群众性、艺术性、趣味性”的规律和要求,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2013年,大唐集团将原隶属于政治工作部的新闻中心,正式独立成为一个部门运作,使新闻中心在媒介融合新形势中更独立、更专业、更集中发挥作用。新闻中心独立后,以“一盘棋、一体化”的思想,一个声音,不同表达;一个主题,不同呈现,发挥五大媒体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媒体发展,推进媒体融合,实现互融互通中提高新闻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也是新形势下提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全媒体建设时代,大唐集团不断适应新媒体发展最新态势,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手段、载体,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努力做到互补、互动、互融,实现了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维护和提升了品牌形象, 

从机制上融合,实现媒体联合作战。大唐集团新闻中心依托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打破媒体界限、记者界限,由新闻中心全面部署采访任务,对采编的信息内容进行统一调度,专业化新闻生产,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按照五大媒体特点和需要进行“新闻生产”,加强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评论言论、电视节目等,进一步提升信息内容的品质,充分发挥网站的速度、报纸和杂志的深度、电视的声像、新媒体“接地气”等特点,并不断创新,改进文风,做活报道,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从技术上融合,重视新媒体建设。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技术手段,具有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新媒体开辟了国企文化宣传的新方式和途径。为此,大唐集团相继开通了微博、微信,构建媒体矩阵,抢占网络新阵地。

从流程上融合,重视内容的生产和制作。融合发展,关键在融合,目的在发展。大唐集团五大媒体通过业务融通、资源整合、传播互动、技术融合,共同打造栏目的选题策划,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建设和传播等,盘活媒体资源,通过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形成统一品牌。

大唐报这几年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了几次大的改版,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创新。大唐网站于2014年进行了全新改版,在栏目设置上更加突出集团的中心工作和宣传重点,同时弥补网站深度不足的缺陷,加强深度策划,设立了“独家策划”栏目,并在版面设计上做到“大气兼具时尚”,实现网站的焕然一新。改版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传播快速、受众广泛、影响力强的特点,不断加快新闻发布速度、不断加大专题策划力度、不断扩大系统企业的上稿覆盖率,在外树形象、内聚合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唐电视打破了多年来会议报道的传统形式,做到了内容更加突出重点,形式更加喜闻乐见,将镜头对准一线,将画面聚焦基层,呈现了大量及时、生动、鲜活的电视新闻。

大唐杂志在传承中创新,2012年进行了改版,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重点突出,设置了封面策划、特别报道、解读、管理论坛、观察、文化等栏目,每期策划一个主题,对集团生产经营形式进行更全面、多方位的深度报道。。

集团新媒体整合网站、报纸、杂志的深度报道,在“两会”、工作会、年中会、企业开放日等重要会议、活动中努力做到在第一时间发声,清新地发声,本着“快”加“萌”的节奏,均采取微博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微信在会议、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稿,在新闻标题更加注重于贴近受众需求,力求清新、明了,内容上更加注重于对会议活动的解读。

从服务上融合,做好与读者互动工作。新媒体的快速崛起需要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未来新闻作品只分为两种:有互联网基因的作品和没互联网基因的作品。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以新的文风创作出新媒体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优质的内容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需求变化为:快阅读、轻阅读、易阅读。所以,媒体要转型,就必须跟上读者口味变化的节奏,大唐集团强调要和用户做朋友,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好服务工作,注重分众化、互动化。

网站在2015年的工作会专题中推出“梅梅访谈”、“小惠连线”栏目,同时还开设了“交流互动区”,吸引读者积极发言、留言,为集团公司新一年的工作建言献策。这样的栏目为集团与读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实现了单向传播向双向活动传播的转变。

报纸结合基层企业重大事情,派出记者深入一线,特别是“一带一路”上的海外大唐等系列采访报道,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深度报道,达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目的。

大唐电视走进企业、深入一线、挖掘素材,派出摄像编导前往集团公司基层企业,如大唐海外公司柬埔寨项目、龙滩水电厂、托克托发电公司等进行拍摄,挖掘典型事迹和人物。

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主动与主流媒体融合,提升国企形象。大唐集团主动借助外部力量与主流媒体保持协作机制,利用主流媒体全面的宣传平台优势,加大对大唐的宣传力度。目前,大唐集团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特别是今年,大唐集团在延安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受到了中央有关媒体的普遍关注。

此外,在社会开放日活动、保电这些能够集中提升企业形象、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内容的宣传上,大唐集团新闻中心精心策划媒介融合互动,微博造势,网站预热,报纸正式集中展示,微信跟进、维持热度,也较好地诠释和实践了“信息服务为王”。

总之,大唐集团在全媒体建设中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机构、管理、平台、理念等的融合,实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互融互促发展格局。

加快全面媒体建设,推进媒介融合,加强舆论引导能力,是央企为自身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大唐集团认识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种融合不能简单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简单结合,而应该真正实现“互联网+传统媒体”,让媒体融合尽快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只有进一步强化移动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践行时度效要求,使自身传播内容方式与新的受众需求“同频共振”,才能在融合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

明晰底线思维,加强观念转变,是全媒体建设的根本前提。

对央企的新闻宣传来说,首要职责和根本任务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影响力和引导力。大唐集团在全媒体建设中始终强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国家利益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等;对待媒体融合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实践中,我们始终以“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大唐核心理念和“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精神为指引,转变观念,创新驱动,抛弃传统包袱,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了一切有利因素和积极力量,发挥了全集团的整体协同效应,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实现由“大而全”向“垂直化、分众化、差异化”转型,是全媒体建设的重要保障。

垂直化,就是瘦身减量,削减不擅长的项目,做大做强擅长的项目,如网站不单纯追求发稿数量,而是专注稿件的价值和权威,吸引本企业员工和业外人士的关注。分众化,就是针对各媒体特定读者群量身打造媒体,发挥纸媒的深、网站的快、电视的有形、微信的互动优势和特点。差异化,就是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根据自己的读者群、优势特征确定自己的功能定位,避免内容同质化、读者同一化、资源内耗化。

探索成立数据和内容生产中心,是全媒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大唐集团在全媒体建设中,打破了媒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按照媒体分工,而是按照流程分工的形式,协调运作新闻中心人员,实行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同时在机制、流程、人员配备等方面,整合资源、有破有立,形成合力。在发挥全媒体建设中不同媒介各自特点的同时,加强不同媒体的互动交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使信息在多个平台上立体传播,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采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是全媒体建设的重要基础。

新闻宣传队伍是全媒体建设得以运行的基础。全媒体建设时代,对新闻宣传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唐集团一方面在新闻宣传队伍中积极培养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在鼓励编辑记者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还引导他们成为一两个方面的专家高手。特别是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洞察传媒大势,善于学习国内主流媒体的选题、策划、报道的形式,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去操作和执行,追求和强化更高更好的报道效果。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