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电力业

精心打造全媒体平台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来自: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时间:2017-01-18


    

“十二五”期间,山东电建一公司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深挖自身潜力来达到品牌推广、信息传递、文化凝聚的作用。目前,公司通过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片、杂志和新媒体等媒介手段,积极发挥各类宣传人才作用,通过综合运用报纸、网站、电视、杂志和新媒体等媒介手段,全力打造全媒体宣传新阵地,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十二五”期间,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最佳施工企业、“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优秀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等多项殊荣,连续30年保持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和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动企业文化理念宣贯全覆盖

“十二五”以来,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课题,移动互联日益成为最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全媒体也逐渐加速向移动终端进行转移,大大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形式,扩大了工作辐射面;与此同时,山东电建一公司员工队伍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八零后、九零后成为员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思想更加活跃,文化诉求更加多元。公司党委适时组织开展了“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调研,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着力探索构建了“全媒体”集成的企业文化传播体系。

一是载体拓展,搭建“全媒体”集成平台公司在报纸、官网、杂志基础上,创新开通了微信平台,整合搭建了“一报、一网、一刊、一平台”的交互式、全方位、立体化的企业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了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公司企业文化传播的管理中心,注重强化资源共享,实现文化传播内容的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在内容交互上,注重各类媒体介质的互融互通,实现互联互通。

二是系统协同,建立“大文化”工作格局。山东电建一公司制定实施了《企业文化管控办法》,出台了《新闻宣传报道管理办法》,建立了企业文化内容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机制,明确了各管理部室负责“全媒体”文化传播内容生产的职责,明确要求设置专兼职企业文化管理员岗位,带动各系统充分利用公司各类媒体传递总部声音,传达总部机关决策部署,推动实现了公司文化理念入脑入心、文化管理覆盖系统、文化形象规范落地。

抓媒体融合  推动企业文化理念落地

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剧烈冲击,山东电建一公司经过反复分析认为,电视片、报纸等传统媒体并没有到绝路一条的境地,特别是最基层的传统媒体,作为公司的喉舌,传达公司党委主流声音的作用相反更加重要了。但是,要在当前日益嘈杂的媒体大潮中确保声音依然洪亮,地位依然突出,传统媒体首先必须自我革新,强筋健骨。为此,公司确立了将现辖的“报、刊、网”即铁军报、杂志、公司网站三个媒体的业务进行进一步整合提升,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媒体宣传格局的思路,突出各媒体优势,放大传播效果,全面提升整体传播力。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上,坚持立足传统媒体,积极发展和参与新兴媒体,以传统媒体为根本,以新兴媒体为提升,通过传统媒体为新兴媒体提供权威的资讯来源,以新兴媒体的手段对传统媒体业务进行提升延伸,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及传播形式,提高传播质量,提升舆论影响力。

一是积极发展和参与新兴媒体。2014年,公司整合自身传统媒体资源,结合新媒体样态,改版升级了公司外部网站。内容集新闻性、服务性于一体,开设公司要闻、项目动态、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专题聚焦等栏目,与多家国内主流网站建立友情链接,目前日点击量达到1000人次以上,被中国电建集团公司、中电联授予优秀网站荣誉称号。

2010年初,公司在一楼大厅设置了电子显示屏,2016年公司建立企业微信,及时刊登公司信息,每天滚动播报公司新闻,传播效果实现了新的飞跃。

二是大力建设“融媒体”加快公司各个传统媒体平台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建立“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融合媒体样态,变单一媒体的影响力为多媒体共同的影响力,实现资源利用、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资源通融。整合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公司所属的党群工作部、工程管理部、信息管理部区等相关部门,对全公司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活动,以及一些重头新闻,进行统一策划,集中采访,统一推进,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既保证了各媒体新闻源,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原创能力。

内容兼融。依托公司网站,对铁军报、电视宣传片、杂志、政工信息的内容全部在公司网站挂网展示。将电视片、报刊等栏目内容和公司网直接贯通,把电视片、报刊、杂志这些“有限时间、有限空间、无限作者、有限受众”的传统媒体与“无限时间、无限空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的新媒体进行融合,使稍纵即逝的视频和不便流动的报纸,在网上长期保留。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体的海量,将广播、电视中因时间、空间限制无法“深入”的重要栏目和重要播出内容,运用网络进行后续、互动,帮助传统媒体解决深度、广度的问题,使报道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深入性,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互动。

宣传互融。发挥电视片的直观、立体,报刊的深度、广度,网站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等各媒体优势,扬长避短,建立一种新型和谐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达到1+1>2的效果。为了提高公司网站的知名度,打造品牌网站,利用中国电建网站、铁军报对网站进行密集型宣传,达到了“不一定人人都上公司外部网站,但一定要让人人了解山东电建一公司网的目的。公司网站、微信也不惜版面地大力宣传公司报刊、杂志、电视片等内容,从而使“五驾马车”齐头并进,企业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样态整合。把互融互通理念贯穿始终。公司网站上刊登报纸和电视片为支持的图片、视频资料库;宣传栏,也融入了高科技的数字化元素,具备电子阅报、LED显示、游走字幕等功能,建设无线数字中控系统,进行统一控制、个别调整。通过样态的整合,进一步提高了传播质量,增强了宣传效果,实现了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上档升级。

外媒融合。山东电建一公司主动借助外部力量与主流媒体保持协作机制,利用主流媒体全面的宣传平台优势,加大对公司的宣传力度。目前,公司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力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今年2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播发了公司印度KMPCL项目员工看春晚、感受中国发展的新闻,并被央视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凤凰网等各大网站和媒体转播。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还在在《筑梦一带一路》节目播出了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员工薛涛建设KMPCL项目的工作、生活事迹,在国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

总之,山东电建一在全媒体建设中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机构、管理、平台、理念等的融合,实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互融互促发展格局。

推动文化理念渗透  有效发挥企业文化思想和战略引领作用

一是确立基本主张,促进价值同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过剩的产能、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倒逼着电力施工企业走向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管理、转型发展之路。2013年,公司党委顺势勇为,率先转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启动了企业文化重建工作。通过组织理念征集、专家座谈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把公司党委关于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考和管理创新、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固化为企业理念,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员工价值追求的新版“铁军文化”体系。同时,通过举办企业文化手册发布会、发放企业文化书签、举行企业文化知识答题、誊写企业文化理念书法比赛、组织专题学习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学习宣传,增进全员对企业价值理念、管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全员的文化认同。

二是融入战略实施,促进观念更新。观念转变天地宽,价值思维引发展。在铁军价值理念引领下,公司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推创新、提效益”等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明确了“国际优先、国内并举、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和“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电力工程、检修运维、新能源发展、设备制造、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开发等产业板块协同并进”的产业格局;“坚持内外并举,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实施路径,开启了公司向管理技术型、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型的步伐。深刻把握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提出“三个坚定不移”战略思想,即,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坚持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深入查找了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方面14个具体问题,着重分析了思想观念转变缓慢;惯性思维、习惯做法长期存在;主动学习、持续学习能力不强;执行能力欠缺等思想上、作风上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六大方面18个整改举措,推进公司向精益化管控转型,奋力实现“建设管理技术型、质量效益型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愿景目标。

三是丰富建设载体,促进落地生根。公司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加大企业文化宣贯力度,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按照新的发展理念,重新调整公司管控模式、组织构架、考评机制、薪酬分配等制度体系,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达400多件,有力保证了文化落地。2015年公司“两会”结束后,我们组织开展了“两会”学思行活动,在公司内部掀起了解放思想、学习思考的热潮。坚持“市场导向,绩效为先”,出台实施《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赋予专业工程公司、经营性公司、二级法人公司经营职能,鼓励和带动各单位利用公司品牌影响力和专业技术优势闯市场、拿订单、保发展,激发了活力,盘活了全局,目前公司在建项目达110个。下发了《管理成果及创新奖励管理办法》,拿出一千万元奖励基金,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经营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展了经营领域“跑冒滴漏”专项治理和“我为经营领域通病治理献一计”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列出了89个经营通病问题,坚持“每月一个主题,每季一个重点”加强通病治理,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四是坚持典型引领,促进繁荣发展。坚持典型引路,持续培养各类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使各单位比有标杆、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公司层面组织开展项目部综合指标优胜单位评比暨流动红旗竞赛,和“十佳百优”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去年年5月份,公司组织召开了“十佳百优表彰颁奖典礼暨先模事迹报造会”,表彰了10大领域100个先进典型,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热情。公司各项目部结合工作实际,丰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载体,提升铁军文化的内涵。海阳核电项目部组织开展创“五星”、建“五型”班组建设活动,努力打造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创新型、和谐型班组队伍;滨州供热项目部开展了赛成本、赛质量、赛安全、赛精神等“四赛”活动,引领劳动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印度KMPCL项目部开展了“创新管理抓质量、查漏补缺促完善、提升工艺树形象”工程质量竞赛活动,提升了公司在印度市场的品牌形象;北京高井项目部建立“四个责任体系”和“五大网络”,保证了项目安全目标实现;神华河曲项目以“四深入”,即深入建功立业、深入素质培训、深入廉政建设、深入职工服务,打造奉献型、智慧型、阳光型、和谐型等“四型团队”,为项目改革创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汇集团公司推出“二次创业”建新功等活动,有效提升多元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搭建全媒体矩阵 建立宣传队伍 推动企业文化传播

1.创新媒介体系。2015年公司开通了企业微信公众平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把门户网站链接到微信栏目,实现公司网站、铁军报、微信内容共享

2.搭建媒体矩阵。公司构建了总部、子分公司、项目部媒体矩阵,包括开通创办的媒体平台(微信、网站、报刊、微博等)和社交媒体工作群(微信群、QQ群),全方位传播山东电建一公司品牌。目前,山东电建一公司有7个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公司网站、铁军报、管理与技术杂志、政工视窗、公司一楼大厅LED显示屏、子分共有12个微信公众号、3个门户网站、2份报纸、2份内刊、3个官方微博;项目部共有122个微信公众号、24份报纸、15个微博。

3.建立宣传队伍,推动公司品牌宣传。一是量化宣传工作人员。明确宣传人员,每个单位都设立宣传小组,党群主责人员为宣传小组长,基层单位的各部门都确定一名或一名以上兼职的宣传员,负责本部门的宣传工作。二是量化宣传稿件数量。把公司宣传工作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单位的宣传工作指标,并由各单位宣传组长具体分配到每个人,使得人人心中有目标,确保宣传工作任务完成。三是量化宣传工作奖励。对于在集团公司网站、《中国电建报》等媒体发表稿件的宣传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争做优秀宣传员的良好氛围。四是量化宣传工作责任。建立宣传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制度,实行一个季度一公布,即每个季度对各单位的宣传稿件发表数量进行公布,对未完成宣传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督促宣传员认真完成宣传工作任务;并把宣传工作纳入党建暨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考核范畴,与政工工作评优评先活动挂钩。

4.加强宣传人员培训。公司注重加强宣传队伍自身建设,经常采取会议、培训等形式对宣传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及时给宣传员“充电”,并订阅了有关学习资料,不断提高宣传员自身素质和写作水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所有有形的东西都生于无形的思想。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山东电建一公司将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极融入新的企业文化元素,搭好全媒体“舞台”,唱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戏”,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优势,为公司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