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建筑业

打造建筑文化的“新东方主义”

来自:考试吧     时间:2012-03-15

    伴随着中国城市复兴和民族复兴的滚滚车轮,肩负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使命,披挂着艺术的时代责任感和地域认知性,展现着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历史风采,穿越过文明进化灿烂的未来之门,融贯中西并时跨古今的 “新东方主义”来了!
  半个世纪以前,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不无担忧地写道,“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是民居市廛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以致民国初期,殆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梁先生当年肯定没有想到,在他所提到的“民国初期”其后几近百年的今天,欧美建筑思潮在中国城市建筑中再一次涌入,而且是在数以百倍之量地涌入。
  今天,在新消费主义的国际浪潮下,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中国不少城市的建筑正在相当普遍地走向一种混乱的偏失,人们及其建筑们或者追求各种各样“之最”,或者寻觅另类独特甚至以丑为美,或者制造超现实的梦幻场景,或者表达虚伪的威权主义,或者摹仿奢侈和浮华,或者把玩戏剧化的夸张和俗趣,或者卖弄异国的风情和营造假洋景观。很少有人认识到,丑陋的建筑是一种罪恶,不能产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是失落的空间。
  试问,一个东方文明大国怎么能够容忍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建筑形态中全是外国的主义却唯独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主义?
  洋设计的功过评说
  建筑艺术界的洋设计正继续在中国各地抢摊并且已逞风行之势。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新消费主义”和“新奢华主义”的国际浪潮中早已数典忘祖,也有不少人在饱食西方艺术大餐之余无奈地哀叹民族艺术的学问饥荒,中国的建筑艺术界和其它许多艺术界正在体验着一种悲凉的文化混杂和虚荣。
  洋设计大军进入中国有其社会背景。在一个文化艺术曾经被破坏和禁锢多年的国家里,人们长期习惯于划一的单调,审美成了生活的奢侈,不少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国家或这座城市真正需要的审美要求。当西方艺术突然间大规模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为那种表观上似乎更加高明的艺术理论和效果所折服,因而暂且忘却了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忘却了民族艺术中那许多深藏经年的矜贵珍宝。
  洋设计的“功”在于它曾经是一种清醒剂,让保守和封闭的中国人看到了天外有天的差距。此外,洋设计还带来了建筑艺术界许多前卫的、新锐的、先锋的哲学思考,让人们知道还有那些超凡脱俗的思维方式。
  可是,进步不等于进化,清醒剂终究不能除疾治本。中国的建筑艺术和其它艺术如果有一天被西方艺术全面濡染甚至真正战胜,将产生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不可低估的国家损失。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文明有可能太多地依附于外来而牺牲了最宝贵的内在价值,有朝一日可能被西方肤浅但流行的现代文明所摧毁,而今后为了复兴它,我们将要付出上百倍的代价。
  中国文化中深藏的富矿
  人文的本质是历史的,美的愉悦来自人类不断进化的文化意识。人们不可避免地都有一颗尊重传统和怀思过往的心并且又总是依照美的规律在前进。所以,建筑艺术的精神一定离不开充满文化本真的思考和行动。
  令我们汗颜的是,我们本来守望着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文化金矿,那就是中华民族进化时空中的文化图腾;我们拥有浩若烟海的宝贵资源却不懂得如何去珍视和利用它们。中国人太需要重新去发现我们身边和心中的美以及她真实的价值。
  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历史素材实在丰富,汉唐宫室的遗风、明清民居的旧韵、编钟古乐的神秘、水墨画的意境和现代京剧的隽永等等。扬州八怪的作品有“趣、险、巧、怪、浅、俗、艳、谑、惊、疵”等十种意味。中国的园林“小中见大、近中透远、曲径通幽、步移景易、咫尺山林、主从得当、疏密有致”。中国古代环境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等思想更是令今人汗颜。
  在建筑方面,我们有黄土高原的窑洞、皖南的村居、丽江的街巷、西藏的碉房、哈尼的蘑菇房、闽西的围屋、桂北的石头寨、侗族的鼓楼、西双版纳的竹楼、川东的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石库门等等。再往细说,中国传统建筑中还有许多精神空间和艺术语言,诸如内院、亭台、天井、拱廊、骑楼、梁头、柱础、花池、门当、窗格、影壁、屋檐、斗拱、屏风、饰砖、壁龛等等。这些若经现代审美思想的加工和再创造,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素材。今天的中国人很需要有一种在文化上突破自我的勇气,敢于在传统文明的基石上塑造起一座“新东方主义”的崭新艺术殿堂。正如曾经师从国际顶尖色彩学大师--法国人朗格罗的中国色彩学博士宋建明所言--“每一个地方的建筑物应该有的色彩,决定于这块土地本身的文化而不是其它”。每一幢建筑物都是本应该生长在那个地方的,而不应该是生硬地搬来的和泊来的。
  “新东方主义”探秘
  风格本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现象。以住宅为例,风格不只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生活文化所造就的人居理想的细节。
  与欧洲古典和欧洲现代风格相比较,中国最具特色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尽管有其淳朴隽永的意味,却在时尚审美方面缺乏市场和文化的抗争力。然而,汇聚东方灵气和西方机巧的“新东方主义”风格必会因其兼收并蓄东西方的气质精要,将传统生活的审美意境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而更富魅力。
  “新东方主义”主张本土艺术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不只是对传统艺术语汇中的符号有兴趣,而是在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积极继承,在语汇、意境和气场的阶梯上进步,挖掘时代建筑的情感价值,“得其古意、取其精神”。绝对不是“头顶瓜皮帽下着西装”的别扭形象,在强悍的骨架上蒙上旧陋的外衣。
  “新东方主义”紧随时代的演进。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古老的文物,但没有义务去再造昔日的旧景。正如刘致平先生说过的,“仿制、因袭和复古都是倒退行为,不足以言之为创作。对过去的古老建筑必须批评地接受”。继承是为了变革而不是为了复古。
  “新东方主义”要用科学去创造。如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革新艺术创作的手段,技术正成为艺术创造中最活跃的因素,促发我们巧妙地运用跨学科的现代科技在观念、工具、材料、设备和工艺方面,去创造一个更加先进和不断先进着的物质与艺术世界。
  “新东方主义”是泛义的艺术风格。她足以涵盖或影响各种艺术形式,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在传承的基础上变革,推动着建筑等各种无字史书的当代漫游,让顽石朽木尽皆有情。
  “新东方主义”尊重原创的功力。艺术的真谛在于它是突破传统的转换力和创造力。重在一个“新”字。艺术是民族的,更要是新的,艺术应该保持鲜活的生气并且充满独特的脉动,在继承和借鉴的基座上谋求新的原创,这是艺术最美妙的内核,并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千年功底、气势、风骨与神韵,却又演绎着当今时代的审美快乐,表达着文化发展的全新态度。
  “新东方主义”引领国际的潮流。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创造和引领一代新的并且持续久远的审美潮流。东方和西方艺术观念在融合而不是简单拼合之后,将拥有一个特别的艺术创作的时空。
  “新东方主义”需要资本的关照。有人说艺术是媚俗的,因为它总是趋附于金钱。我们说艺术是实际的,因为它离不开投资的支持,反过来还给予投资以更为理想的回报。只有一个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新艺术风格受到大家的共同关注,历经维护、嫁接和新生,她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在给世人一个似乎愈来愈明白的昭示:人类的历史可能再次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再度“中兴”的辉煌机遇。
  中国的建筑文化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这场挑战的成果将是一种可能超越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新艺术风格的整体出现。如果我们抽取和提炼民族传统文明中那许多独特的符号、元素、语汇甚至精神中一些美妙奇幻的内容,并通过当今审美意识指示下的新的手段,必定在当代建筑艺术形式中寻找到相当广阔和持久的应用领地。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