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交流 > 琴棋书画

讲究 l 针融百家 艺开新界

 文化交行 

2018年,交通银行私人银行启动“百年交行 致敬非遗”系列活动,选择八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造诣高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交通银行私人银行•私享荟文化大使”,为超高净值客户搭建一个深度对话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品鉴平台。为此,交通银行私人银行携手爱奇艺联合出品《讲究》第四季节目,以文化大使为主人公,记录一个个匠心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

640.webp.jpg


《讲究》把镜头对准红茶、岩茶、核雕、紫砂、汝窑、景德镇瓷器颜色釉和青花瓷等八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传承人,记录一个个术到极致、几近于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


640.webp (1).jpg


苏绣大师姚建萍“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与交通银行服务立行的理念及私人银行“一行,成一生”的精神理念不谋而合。交通银行私人银行作为零售业务的“明珠”,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交通银行优质的服务传统,多年来不仅在金融服务中以专业著称,在非金融领域也建立起了涵盖颐养健康、文化品鉴、商旅出行、子女教育、乐活善行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体系。在各大权威评奖中,屡获“最佳服务私人银行”、“私人银行最佳客户服务大奖”、“最佳高资产客户服务银行奖”等诸多殊荣。


“文化交行”现将第三集《针融百家  艺开新界》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百年交行  致敬非遗

苏绣篇






这,不是油画……

不是山水……

也不是照片……

眼前的这些,是苏绣。


阡陌纵横,原本无序的线,相互勾连、交织出明与暗、光与影、动与静。




精美背后,蕴藏着一针一线的辛劳,它们的作者,名叫姚建萍。



640.webp (8).jpg640.webp (9).jpg


镇湖烟波、木渎水乡,苏绣在这片石桥弧影、粉墙黛瓦间,晕染了两千年,这里 是苏绣之乡。





针线承载着时代,20年间,姚建萍把苏绣送进了白金汉宫,更成为大国间友谊的桥梁,她创造了时代,属于苏绣的黄金时代。


640.webp (13).jpg

姚建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交通银行私人银行 · 私享荟文化大使


几十年如一日,我能够把所有的杂念放在一边,就努力地来探索苏绣在当今它的艺术语言里它的未来方向,我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和情感。

——姚建萍


但,有人却不这么看。


640.webp (14).jpg


小时候我特别恨我妈,因为她总是在我需要她的时候不出现。她从来不来参加我的家长会呀,也不太关心我的学习,跟身边小朋友的状态很不一样。

——姚兰




速写,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


4年前,姚建萍的女儿姚兰前往欧洲学习西方艺术管理。回到中国后,就读于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硕士。


两者都贯穿着西方审美。这或许与她的童年有关,姚兰在与母亲的传统技艺选择对立。




清晨,山塘街,姚建萍总会顺路带一些早点。


点头寒暄,青石小巷,罅隙中,一日静好。


但这早点,并非送给女儿。


640.webp (17).jpg


豆干寡味,师心厚重,她们都是姚建萍的学生。


640.webp (18).jpg

640.webp (19).jpg


平针刺绣,是每一位镇湖绣娘的基本功,姚建萍从6岁起就已懂得“绵、密、平、实”。


绣线从花纹轮廓一边起针,直拉到轮廓另一边落针,来回往复间,蝴蝶已初具雏形。


线条的走向,丝理的转折,与其说是“匠心独运”,不如说是静中观物,心如秋水。


640.webp (21).jpg


鸟兽,色彩微妙渐变;花草,似可听到虫鸣;山水,融 丝理于石缝、树杈间。


20年前,姚建萍就已将传统苏绣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她,并不满足。


一直绣这一个猫,我心里面其实是已经有点疲惫,我就觉得不愿意重复自己。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真的不明白,不能理解你为什么还要去学,你学到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呢?

——姚建萍


640.webp (24).jpg


九零年代,当万元户还是个人人羡慕的身份时,镇湖绣娘中的佼佼者姚建萍 早已月入过万,但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拜师再学艺,她希望尝试传统以外更多的针法和题材。那一年,她24岁,已为人母。



一扇门,隔开姚建萍与市场,名利全然放弃,像一场博弈,逆行者姚建萍开始追寻苏绣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古老的传统技艺在这个时代该如何向前?



闭门苦修的同时,姚建萍不得已放轻了母亲这个身份。


女儿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姚建萍很少在场,隔阂,由此筑起。


到了六一应该陪她玩,但是那天正好就有事情,然后就到十一,十一就绕到元旦,元旦再绕到春节,她们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觉得是苏绣剥夺了妈妈对她们的爱。所以你只要一提到苏绣,她们心里面就跟你抵触。

——姚建萍


640.webp (29).jpg


那是一段两难的岁月,姚建萍无奈的在苏绣之路孤独行走。



传统苏绣正色五种,间色五种,但十种简单的色彩无法满足姚建萍的野心,多年后,它们演变出88种原色,近两千个色相。


手中的《西出长安》是姚建萍的一次超越,底图不再是传统的花鸟鱼虫,亭台楼榭,而是一幅色彩细腻、过渡圆滑的原创绣稿。


单单一个马头需要匹配四块色域,上百种丝线。


这种丝线虽然已经细到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但姚建萍仍旧嫌弃它太粗。


指尖轻挑,一根线劈成六十四丝。纤毫之处,随呼吸上下飘动。


桌上的丝线,不足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一,却需全部劈丝。



沉静下来,闭门修炼,来研究来学习,来学习前辈老师们的那些突破的地方,在他们这个时代成功的一些地方,然后来找到自己未来的一个方向。





穿针、引线,一旦开始,便无法停止。


刺绣不该有线头或打结,姚建萍便在未绣花纹的中间安插极短的针脚,将线头藏于其间。


以针为笔,线作丹青。


640.webp (34).jpg


乱针绣,讲究长短交织,分层加色。


明部起针,线条极细;渐至暗部,趋于详实。线条自由交叉,“乱”与顺间,勾勒着马的肌理与飘逸。


诗性与自然,洋溢在姚建萍指尖。


640.webp (35).jpg


日复一日,城市的喧嚣从未间断,白墙下的姚建萍也从未停止。



熟悉的动作,重复起落,3米长卷上,耗费了3776种彩线,消磨了一千多个日夜。



公元前139年,张骞肩负着破冰的希望,他走了十三年。


2015年,姚建萍突破传统,一幅《西出长安》,也整整绣了3年。


一根针、一双手,大破大立间,姚建萍勾勒出曾经的车马萧萧,绣出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格局。



针线无声,绷架前,几十年匆匆过去,一路走来,姚建萍守住了传统,也破除了束缚,绘出了苏绣的新生。


你可以重复过去,你依然可以绣当时的经典,金鱼小猫,花鸟山水,我从技法上面已经非常成熟,不甘心就满足于一个手艺人,满足于一个拿来主义,今天这个新的时代,用我们的绣花针来表达我们这个大时代,来体现我们的大的情怀。

——姚建萍



一千公里外的北京,总是早早醒来。


三年,独处异乡,姚兰早已习惯这里的快节奏。临近毕业,她需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从素描到写意,阅历、心态、矛盾汇入虚实的线条,如今,她的画,距离母亲越来越远。


我在巴黎时候就有的一个构思,当时我就离家乡很远嘛,其实就更有那种远方思乡的感觉,然后在家乡的时候也有对远方的一种憧憬。

——姚兰


640.webp (44).jpg


此刻的姚建萍,也走进了另一个极端。


横、斜两种线条,相互搭连;交叉处,点上一针,避免长线松开。顶角起针,底角落针,简约的米字绣勾连起今古的传奇。


640.webp (45).jpg


针线往复,事事轮回,姚建萍而今重回传统。



明代杜堇的《仕女蹴鞠图》,中国古画,姚建萍用苏绣尝试过西方,今天重回古典。


徊旋纹路辅以短针盘针,衣带纹饰,匀密而不露针脚,厚积半世,为的就是这一刻。



平针、乱针、仿真;工笔、写意、光影,信手拈来。


人物、动作、行为;题材、画派、理解,随心所欲。


姚建萍将毕生对苏绣的理解,宣泄于丝帛之上, 终成一派,“融针绣”。


640.webp (50).jpg


“针融百家,艺开新境”,融针绣是什么?学习、临摹、仿造到最后吸收、转化、形成自己的一个风格。在新的时代里面探索中国苏绣当今的语言和特色。

——姚建萍 


640.webp (51).jpg


北京,清华美院,毕业展如期开始,攒动的人群中,多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千里而来,弥补一些陪伴。



《远方》是女儿从飞机上看到的城市,夜幕笼罩,支离的灯火,藏着孤独。她努力寻找一盏属于自己的光亮,一个被称做家的地方。


640.webp (55).jpg


但这幅作品,却是苏绣。


640.webp (56).jpg


姚兰最终仍是选择了苏绣,缠绕的过往,敌不过血液中相同的基因,和解的背后,还有一份关于苏绣的责任。


上一代人的艰辛,是你一步一步的感受到了她们的不容易,然后逐渐的你会理解为什么妈妈会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这项事业上。苏绣传承了这么多年,如果突然断代了会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姚兰



640.webp (57).jpg


一对母女,人生皆如绣。


姚建萍的融针绣,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针法、色彩、题材的融会贯通,但在她心中,真正的融,是将苏绣融进这个时代。


640.webp (58).jpg


针尖轻,力万斤,讲究就是不断突破曾经自己。

——姚建萍


640.webp (59).jpg


秀美姑苏、木渎古镇,穹窿山下、金鸡湖畔。想要近距离与姚建萍大师体验至美苏绣,感受水韵江南的指尖韶华?想要请宋水官大师为您解读百年《核舟记》,亲触核雕的细润与粗粝?


成为交通银行超高净值客户,即有机会受邀参与“百年交行 致敬非遗”私人银行尊享之旅,深度对话非遗传承人、品鉴非遗文化。


来源:文化交行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